本文目录一览:
- 1、《甄嬛传》中,甄嬛恨透了皇帝,为什么在最后的时候还是叫了他一声四郎?
- 2、《甄嬛传》,四郎其实爱惨了嬛嬛,正是这爱害得他“死不瞑目”,你觉得呢?
- 3、《甄嬛传》中,嬛嬛和四郎的相识相恋,离不开这个女人,这个女人是谁?
《甄嬛传》中,甄嬛恨透了皇帝,为什么在最后的时候还是叫了他一声四郎?
甄嬛的宫斗剧情让我感觉像是看了一大部爱恨情仇录,好累又心疼。只不过,嬛嬛初时肯定爱过四郎,最后的最后,二十几多年夫妻做下来,别看有了皇子和公主,但感情方面其实没能留下点什么,这让我非常难受。其实那年的杏花微雨,嬛嬛和四郎也是谈过恋爱的。荡完秋千过后,嬛嬛惬意的转手绢,四郎开心地批奏折,但有些事好像跟谁都可以说,又好像和谁说都没必要。
1:甄嬛再次出发爱上果郡王,但对四郎有过的真心部分也没造假。
甄嬛最终因为四郎的一句“菀菀类卿”而出走甘露寺,甄嬛传里的帝王夫妻婚姻,看起来曲折万分。当甄嬛不再爱四郎,反而在最后成了婚姻围城里面的赢家。这和现实婚姻中的有些夫妻其实有些相像,相爱容易相守难,不被辜负的感情从来都难得。
甄嬛出了宫,但依旧沉浸在雍正给她的情伤中,果郡王总能在甄嬛需要的时候出现,最后赢得甄嬛的芳心。
我一直记得,甄嬛当年有多爱四郎,从衣食起居方方面面上都替他着想。直到甘露寺回来后,明显懂事很多,但不爱的真切了。还是珍惜那个对你有期望、有要求的另一半吧,当对方对你极度宽容,那么也就是绝对绝望了,无欲无求的姑娘,望向你,眼睛里早就没了光,说明爱意以逝。
我觉得甄嬛传里这处最妙,皇上濒死前和甄嬛说:叫我一声四郎,甄嬛其实没同意。
纵使她这样说,可还是叫了一声“四郎”。
但直到他眼睛闭上的时候,才流泪说了那句经典的四郎。
最后流下的眼泪,是真心的,为了当年杏花微雨下的四郎而哭的……
物是人非,往事不可追,她终究爱过,我也这么觉得。 只是嬛嬛和四郎逝去的情,直到老年甄嬛在最后一幕回望的时候,才会觉的万分悲凉。
2:皇上对甄嬛终究有一些情谊。
“不妨告诉皇上,回宫后在你身边的每一刻,每与你的每一次接触,都让我无比恶心……”女人一旦心狠起来,看起来也就没别人什么事了。
听到这些话,皇上临死前最后拽了一下黄带子,原来皇带子若断,意味着君死有疑,在场的人都得死。可他到最后还是放下了,终是舍不得唤他四郎的那个嬛嬛。
本来天真少女,满心皆是爱,是心爱之人一步步助她无情。四郎把她当作替身,疑之舍之,爱之恨之,那么大家也就都别怨最后的结局。
爱,的确很了不起,只一眼便能沧海桑田;不爱,却很了不起,如盲哑聋了一般,恨的决然,什么都感受不到。
原来觉得皇上才是个聪明人,后来才发现也是最情非得已的人。心里放太多东西的人,步履一直都会走的异常艰难。
终其一生,这多像一场梦啊。
这世上,总不乏深情之人,可越为深情,最后越会荒凉。
只有舍弃些不该有的情愫,才能走的更远,只盼永远都不要被人当做可怜悯之人呐。
《甄嬛传》,四郎其实爱惨了嬛嬛,正是这爱害得他“死不瞑目”,你觉得呢?
01
重温《甄嬛传》的时候,想起曾经和朋友讨论过的一个话题:皇帝究竟爱甄嬛吗?
我曾经得出过一个结论:不爱。
大概是以前看这部剧的时候,单纯跟着剧情走,也被皇帝的那句“宛宛类卿,然除却巫山非云也”乱了判断,认为甄嬛不过就是纯元皇后的一个替身而已。
所以,皇帝爱的不是甄嬛,不过是她五分酷似纯元的容貌再加上五分性情,所以才如此绝情,因为甄嬛误穿了纯元的一件衣裳就大发雷霆。
然而多年后重刷一遍,我却发现皇帝其实是很爱甄嬛的。
只是在分析这份爱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先明确皇帝的身份,他是一个君王,而不是普通人家的丈夫。
君王有独属于君王的处事原则和性情,他经历过无数的大风大浪,所以性情自然敏感多疑;他拥有生杀大权,一句话就可决定无数人的命运和生死,他的话向来就是圣旨,不容反驳。
他习惯了别人的簇拥和顺从,眼里容不得沙子,也听不得忤逆,因为他是帝王,万万人之上,所以这样理所应当。
所以,作为一个皇帝,我认为他给了甄嬛最好的爱情。
皇帝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甄嬛动心的呢?
大概从那年的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起,从他冒着大雨也要去赴甄嬛的约,从还未侍寝便晋了甄嬛的位份起,从遵照民间的嫁娶风俗安排两个人的新婚夜,雷雨夜从华妃处赶赴碎玉轩起,皇帝便已然开始爱甄嬛。
只是最初的甄嬛于皇帝而言,的确是纯元皇后的替身。但往后却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甄嬛于她的四郎而言,只是嬛嬛自己。
02
只是在前期,可能这份情意,连皇帝自己都分不清楚。
因为一直以来,纯元都是皇帝心中的白月光,她在剧中可以说是一个无敌的存在,任谁都只有纯元的分毫而已。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她死在最灿烂的年华,所以在皇帝心中,也就定格了那份美好,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得不到的和已经失去的。
皇帝向来把纯元视为心中唯一的妻子,所以后来当甄嬛渐渐走进他内心的时候,他第一反应应该也是不敢相信并且排斥的,他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
所以,后来甄嬛因为误穿了纯元的衣服,他给了她一巴掌,并在甄嬛为父亲求情的时候,给了她几乎致命的一击,让甄嬛认为他薄凉。
皇帝这样做,一方面是想提醒甄嬛要明白她的身份,不可恃宠而骄。
甄嬛在这个阶段,也的确是有部分干政的嫌疑,虽然这一开始是皇帝要求的,但老话说伴君如伴虎,自己也得不失了分寸才是,相信甄嬛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而另外一方面,皇帝也是想提醒自己吧,甄嬛不过是纯元的一个替身而已,她怎么可以取代妻子纯元的存在呢?
当他意识到这点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关上了这道对甄嬛的喜欢之门,想保留住心中的妻子“莞莞”的地位。
但紧接着,甄嬛就有了孕,胧月出生了,皇帝当时明明喜笑颜开,手足无措,高兴至极,却对苏培盛说“公主而已,朕哪里开心了?”
这个时候,他其实就已经真正爱上甄嬛。
03
甄嬛生下胧月以后执意离宫,请旨去甘露寺修行,皇帝在这时也挽留过,还表示一切照旧,不追究她是罪臣之女,也没有因她对纯元皇后的大不敬有所迁怒。
好像这是剧中第一次,皇帝在面对纯元和其她女子的时候,没有偏向纯元,而是站在甄嬛这边。
但此时的甄嬛,因为一句“莞莞类卿”伤透了心,认为那些年的情爱与时光,终究是错付,所以不愿意留在宫里。
其实,这里的甄嬛更多的是一种小女儿心态吧,她的夫君是皇帝,这就注定与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想法不符。
归根结底,皇帝能够给她的宠爱和信任都是有限的。
皇帝经历过九子夺嫡,走向帝位之路上,满是阴谋和刀枪戟剑,稍不留神就会满盘皆输,性命不保,原生家庭父亲不宠,母亲不爱,所以这导致他的性格必然多疑敏感。
参考前面沈眉庄被陷害假孕争宠,面对人证物证俱在,他的第一反应必然不是相信沈眉庄,想来后宫里像这样耍阴谋的例子,他已然见过不少,肯定更相信的是证据。
而前朝和后宫,也向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皇帝必须会以大局利益为重,把小情小爱放在后面。
所以前期沈眉庄和甄嬛一心想扳倒华妃,皇上一再袒护,自然是因为华妃哥哥的军功不断充值,作为皇帝,他必须得平衡前朝和后宫的关系。
再者,皇帝本身对华妃是有爱的,后来的叶澜依就是华妃的替身,但这份爱大不过他的江山地位,所以他选择算计了枕边人一辈子。
这就是帝王,每个嫁给帝王的人,在享受着荣华富贵和家族荣耀时,也必须要承担起这份风险。
所以,要是从这个角度而言,皇帝对甄嬛可以说是给了最大的宠爱和信任。
更遑论后来为了迎回甄嬛,他为甄嬛改姓,赐了意为“来日之路光明灿烂”的“熹”作封号,全家抬旗,当时皇后在一旁听着皇帝的计划都惊呆了,但她不敢说,也不敢问,这就是天子的威严。
从这里也可看出来,皇帝对甄嬛是真的不一样。
04
我认为,皇帝是这部剧中很悲情的一个人。
他是典型的用一生在治愈童年,太后去世的时候,他说的那番话就可见他对父母亲情的渴望,但也正是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了他和嬛嬛的相去甚远。
纯元出现的时间刚刚好吧,和他年少相遇,没有后宫诸多勾心斗角,一见倾心,并且给了他温暖,所以自然一度成为他心中不可替代之人。
他其实很渴望理解和关心,所以才对能和自己说知心话的嬛嬛产生爱意,但因为身处高位,不得不防,所以也满是敏感。
如果他不爱甄嬛,不会在怀疑甄嬛和果郡王的时候,没有及时作出选择。参考三阿哥和瑛答应的例子,当时为了皇家颜面,瑛答应可是立马被皇帝处死的。
如果他不爱甄嬛,不会哪怕知道果郡王和她的私情后,再是生气,还是软下心来,说“回去看看你的孩子们,他们很想你”。
如果他不爱甄嬛,何苦在最后知晓一切后,还期待嬛嬛再叫他一声四郎?
如果他不爱甄嬛,他必然不会纵容她在后宫势利独大,最后导致苏培盛等人都倒戈而向,让自己晚景凄凉,死不瞑目。
作为坐拥天下的君王,还有嬛嬛的四郎,他是真的爱惨了嬛嬛。
这份爱,不是惊鸿一瞥时的蓦然情动,这样的妃子后宫有太多,但唯有甄嬛不一样,甄嬛让他自己都打破了底线。
可惜的是,嬛嬛最后还是负了他。
《甄嬛传》中,嬛嬛和四郎的相识相恋,离不开这个女人,这个女人是谁?
重看《甄嬛传》发现,嬛嬛与四郎的相识恋爱,始终跟另一个女人摆脱不掉关系。
就是余氏。第一次伊梅园中二人初见,余氏“渔翁得利”,假冒甄嬛的诗词获宠;第二次二人半推半就,玩得不亦说乎,皇上正想念甄嬛苦而不能的时候,被皇太后降旨褫夺封禁的余氏上门服务求宠,唱哑了喉咙才换得皇上的短暂怜香惜玉。第三次二人相聚杏花微雨中吹笛,甄嬛在雨中被放鸽子,余氏正好亲眼看到。第四次二人刺破窗户纸,也是借着余氏的以下犯上,才拥有红墙甬道君王怀里宠妃闲庭信步的盛景。之后,二人浓情蜜意时,余氏投毒谋害甄嬛,被打入冷宫。又被甄嬛戳穿冒名顶替的事,被皇上赐死。
在垂死挣扎之时,被小夏子活活勒死。假如说甄嬛是被皇上作为了纯元的替身,那余氏就是积极、自行、上赶着干了甄嬛的替身。她使我想到一句话:大家走上并不是人们所选择的演出舞台,表演并不是人们所选择的剧本。在所难免羡慕他人的剧本更好,但大家不知如何选择。只有努力把自己的剧本演好。尽管很痛楚,但如果努力,痛楚中也有精彩。而贸然盗取他人的剧本,会是啥下场呢?余氏的打脸之途短暂的宫界职业生涯也许可以得出一些回答。
余氏的登场很合乎我手机看书时的想象,有一种古典风格。皑皑白雪,玉兰隐映,娇娆少女,手拿剪子一边心不甘不肯地剪梅枝一边埋怨刚入初入职场遭受的不公平。那一夜的余莺儿还是个对世事懵懂的年轻漂亮小姑娘,如何也意想不到一个很大的“陷饼”正落在她头顶。贫苦出生,在踩高拜低的宫中混饭吃,比其他婢女生的美几分,也是新手,免不了遭人嫉恨。以致于雪夜里,其他婢女奴婢都是在庆祝除夕,只有她被请来干活儿。
字都识不可好多个的女孩,虽没有甄嬛的学才,却也算得上聪明伶俐。明白躲在暗处,不露声色地看他人怎样打牌,牢记于心在心中,在想办法解决。这也是余莺儿很聪明的地区。在搞不懂发生了什么的时候,能处事不惊默默地犹豫。也可以在事后思考前因后果,在机会来临的时候,牢牢抓住。因此拥有御前奉茶,暗香藏袖。又详细描述关键点,暗示着皇上自己就是那晚与他对话的女子。
仅仅,假的就是假的。诗词也许可以假冒,但眼神骗不到人。滴溜溜转动的眼睛里,都是对有福之人的期盼,及其封号做官女子的愤怒。为什么会是祈愿“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的女子呢?因此皇上才会高吟“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红梅花醉洛阳市”,拂袖而去;果郡王才会有心言出试探。是的,我一直以为皇上早已了解余莺儿并不是那晚弄湿袜子的“宫女”,往往宠幸不过是搜集纯元附近的癖好犯了,聊胜于无罢了。
他爬上了权力的巅峰,却倍感我自岿然不动,对宫中无节制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早就厌倦。他会被“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击中,不仅是由于那就是纯元最爱的诗词,也是因为他对“悠然见南山,古道西风瘦马”的悠然自得日常生活心存憧憬。因此,当他见到,甄嬛在御花园的杏花微影里恬淡悠长的样子,会再度被击中。而余氏,从头至尾,但是当作了甄嬛欲望觉醒的工具人。
实际上,她也不是根本没有机会。余氏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没有什么性情。相比自尊心和精神层面的要求,她更在意具体的利益。因此,被作为替身对甄嬛是非常大的耻辱和致命打击,对余氏反倒是更改阶级和命运的机会。眉庄会因为皇上的误解和偏向而死心,做错事被嫌弃的余氏却可以长跪皇上门口唱昆剧,再度上位。皇上说的诗,她听不明白,一脸茫然。果郡王试探她:原来你听不明白啊,皇上喜爱李白古诗。
她听了,彻底没有无知被戳穿的难堪和气急败坏,反倒诚心诚意地谢谢果郡王教她。这一点跟《如懿传》里的魏嬿婉挺像的,念书少、出生低,对他们而言,生存下去、不会受到欺压、往上升才算是最重要的。因此更能学会放下身姿、颜面,做小伏低,在皇上眼前竭尽直截了当之能事。可也是由于相同的缘故,他们上位后,对以前所在的阶级欠缺同情。
在做宫女的时候,他们并不是被岗位高些的奴婢欺压,就是被主人责骂,看惯了过多的最底层互害。因此自己拥有权利,就迫不及待地要想根据相同的形式突显。可同是宫女出生,余莺儿的眼界、布局和谋略比不上魏嬿婉。因此 他们迈向了不一样的结局。她让小夏子途手剥核桃时,大约如何也意想不到最终会死在他手里。颂芝向华妃叙述她死时的惨象,华妃一点也不惊讶,只说她连皇上身边的人都敢惹恼,怪不得这般下场。
华妃都害怕的事情,余莺儿敢。并不是勇气汹涌,是无知。主人里她只对皇上和最受宠的华妃毕恭毕敬,下人里她只认苏培盛。她的急功近利,让她认为影响力小于她的人怎奈不住她,压根搞不懂宫中的生存法则。甚至数次以下犯上。甄嬛和崔槿汐一眼看得出她这般狂妄并不是好事儿,可她被罚后,依然不知道收敛性。甄嬛受宠后,时时刻刻担心宠爱过盛、后宫侧目,余莺儿呢,压根不明白溢满则亏和此一时彼一时的大道理。
余氏有自以为是,却没有大眼界。因此,就算有着和甄嬛一样的剧本,也没法活出甄嬛的结局。甄嬛有立誓不做别人替身的高傲和解决,最后靠整体实力逆风翻盘。而余氏有时候拿了一次甄嬛的剧本,却打脸了自己。因此啊,与其说垂涎他人的剧本,比不上想办法把自己的剧本演技更与众不同,更精彩。不然即便有通天的运气拿到了更好的剧本,没有整体实力掌控也是枉然。余氏的死还提醒大家,总是要对自己不可或缺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和敬畏,才不会覆水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