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康熙的十三阿哥允(胤)祥的评论之类?
爱新觉罗•胤祥
(1686—1729)
清康熙帝第十三子,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努尔哈赤裔孙。弟兄间,惟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密。胤禛继位,即封为和硕怡亲王,总理朝政,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大政务。胤禛念国储关系民生,即位不久,命领户部,管理三库事务。他以“国家休养生息,民康物阜”为务,针对前朝财政积弊,清理天下赋税,稽核出纳,量入为出,致府库充盈,国用日裕。天下浮粮,害民甚剧,在胤禛支持下,竭力剔除,仅江南之苏、松,浙江之嘉、湖,江西之南昌,通计每年减除60多万两,直省正供蠲免多达数百万两。
三年(1725),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将直隶分作四区,区设专官,负责疏浚河渠,筑堤置闸,区分疆亩,经划沟腾,千里之内,沮洳污菜,都化作良田。江南水道,多致浅塞,因其倡导兴修,数十州县,河流畅通,几千顷良田,悉获灌溉之利。因官吏徵求、苛索,两淮盐政一直不振,自总理户部,便力加整饰,取消一切浮费,由此商力日苏,盐务渐见起色。
七年(1729),准噶尔部策妄阿刺布坦、噶尔丹策零父子叛清,朝廷决定对西北两路用兵,奉命参与帷幄,筹划建立军机处,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全权筹措兵马粮草以及各类军需之转输。以所领度之储备充足,调度得宜,而屡博奖谕。
一心济人利物,为国为民。经其奏准,宽免了雍正三年以前天下“积逋”,恢复了一切“诖误”。存心忠厚,听断公明。曾奉命讯鞫大案,审讯中,不用重刑,坚持以诚感人,以理服人,重证据,不轻信口供,虽涉及人众,而不株连无辜,使数十件大狱,件件处理平允。
精於骑射,每发必中。诗词翰墨,皆工敏清新,可惜遗存甚少。临危不惧,猝变不惊,曾随祖父围猎,猛虎突出林间,张牙舞爪,直面扑来,面不改色,从容操刀,一击而毙,见者无不称其“神勇”。他如汉侍卫之管理,守卫圆明园八旗禁兵之督领,养心殿用物制作,雍邸事务,诸皇子事务,雍正陵寝,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其一人筹划料理,而且“无不精详妥协”,甚合皇上心意。
莅事八载,精白一心,从不居功,又极谦抑,如此事君,皇上待他也非寻常,死后令享太庙,谥号曰“贤”,以褒众美,并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谥法之上,以示宠褒。还特於奉天、直隶、江南、浙江各建祠宇,以昭崇报。
胤祥府址
胤祥府址即孚王府,有关资料如下记载:
孚王府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是清朝康熙(1662年——1723年)皇帝第十三子胤祥,封怡亲王时的府址。
孚王府坐北朝南,府中建筑布局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间主要建筑有:正殿(银安殿),殿前左右各有配楼7间,后殿5间,后寝7间,最后是后罩楼7间。后罩楼两侧,各有一座独立的庭院。正院西侧有几个四合院是王府眷属的居住区。东路院原属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的住所。
孚王府布局严谨规整,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也是北京现存较完整的少数王府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贤良寺塔院,有关资料如下记载:
贤良寺塔院位于虎头山东麓。贤良寺旧在东安门外帅府胡同,雍正十二年(1734)建,寺庙所在地原是雍正的弟弟怡亲王府。怡亲王死后,改建为佛教庙宇。乾隆十二年(1747),迁建贤良寺于冰盏胡同。贤良寺赐地在虎头峰下。塔院原有两处,当地俗称东、西塔院。现存东塔院。东塔院有2塔,民国元年秋落成。东边一塔高约7米,为吕和尚之塔;西边一塔高约8米,塔刹已失,为明公和尚之塔。二塔坐北朝南,东西排列,均为藏式塔。塔院以东,有座完整的四合院。名曰贤良堂。
★胤祥年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初一日生(阳历11月16日)。“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
康熙三十七年(1698)——从玄烨谒陵,自此出游皆从。
康熙末年——诸皇子争夺皇位斗争激烈,允祥从不参与其间。
康熙六十一年(1722)——玄烨去世,胤禛即皇帝位,封其为怡亲王,并命其总理户部三库,自此即全力辅佐风根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
十一月:康熙帝不豫,还驻畅春园。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病逝。即夕移入大内发丧。遗诏皇四子胤禛继位,是谓雍正帝。遗诏真伪,引发继位之谜。以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召抚远大将军胤禵回京奔丧。诚亲王允祉上疏,援例陈请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十二月:封允禩为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允祥为怡亲王,允祹为履郡王,已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为理郡王,以隆科多为吏部尚书。宜太妃称病坐四人软榻见雍正帝而受训斥。始授太监官级,定五品总管一人,五品太监三人,六品太监二人。更定历代帝王庙祀典,诏《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尚为竣事,宜速举渊通之士编辑成书。
雍正元年 (1723)——赐增护卫,四月命其总理户部事,请减江南赋税浮粮,苏州岁30万两,松江l5万两,又减浙江之嘉兴、湖州、江西之南昌之浮粮,每岁通计减6l万两。
“设六品库掌一人、奏准造辧処立库...増设六品库掌三人、八品催総九人、笔帖式八人。”和硕怡亲王、交理総理事务...“军务机宜度支出纳与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内府中、巨细皆王一人経尽料理。”
正月初九日:怡亲王交红玻璃烧珐琅油娄式鼻烟壶一件。
二月十三日:怡亲王交定磁小瓶一件(乌木座),嘉窑小扁磁盒一件,官窑花瓶一件,竹节式磁壶一件,定磁炉一件。王谕:俱著唐英照样画样。遵此。《玉作,牙作》
二月十四日:怡亲王交假官窑磁瓶一件。王谕:交唐英画样。遵此。《玉作,牙作》
二月二十三日:郎中保德交珐琅红磁锺大小十六件,奉怡亲王谕:著暂且放著。尊此。《珐琅作》
十一月二十六日:六品官阿蓝泰来说,为慈宁宫画画人等散懒滑随事,启怡亲王。奉王谕:著沈瑜,照唐英例,每日稽查伊等,如有不来者即行启我知道。《记事杂录》
雍正二年(1724)——因功增亲军。
二月初四日:怡亲王交填白酒杯五件、内二件有暗龙、奉旨此杯焼珐琅、钦此、於二月二十三日焼破二件、総管太监启知怡亲王。奉王谕:其馀三件尔等小心焼造。遵此、於五月十八日做得白瓷珐琅酒杯三件、怡亲王呈进。《珐琅作》
十二月初五日:怡亲王交磁胎烧金珐琅有靶盖碗六件......。《木作》
雍正三年——因其总理户部事务谨慎忠诚,复加封郡王,任其在诸子中指封,并加俸银万两。是年,京畿被水,十二月命其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
三年(1725),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将直隶分作四区,区设专官,负责疏浚河渠,筑堤置闸,区分疆亩,经划沟腾,千里之内,沮洳污菜,都化作良田。江南水道,多致浅塞,因其倡导兴修,数十州县,河流畅通,几千顷良田,悉获灌溉之利。因官吏徵求、苛索,两淮盐政一直不振,自总理户部,便力加整饰,取消一切浮费,由此商力日苏,盐务渐见起色。《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正月二十日:郎中保德交定窰甜瓜壷一件,奉怡亲王谕:俟我来时再说。遵此。於二十二日,海望将此壷交珐琅作催総张自成持去,着仿此壷様做木様。记此。
九月十三日:员外郎海望,启怡亲王:八月内做磁器匠人倶送回江西,惟画磁器人宋三吉,情愿在里辺効力当差,我等着在珐琅処画珐琅活计、试手芸甚好。奉王谕:尓等即着宋三吉在珐琅処行走、以后伺我得闲之时、将宋三吉帯来见我。如其果然手芸精工、行走勤慎、不独此処给他銭粮食用、并行文该地方给他养家银両。记此。
雍正四年(1726)——疏言兴修、疏浚河渠,筑堤置闸,区分疆畮,经画沟塍,分直隶诸河为四局。
正月初二日:郎中保德,员外郎海望奉怡亲王谕:著员外郎沈瑜管理造办事务。遵此。《记事录》
雍正五年(1727)——特赐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扁额。
八月三十日:据圆名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为造辧処无写篆字的人、启怡亲王今有写宋字人徐同正会写篆字,人亦老実,欲给徐同正工食食用,今其在造辧処効力行走等语。奉王谕:尓等酌量料理。遵此.本日郎中海望、员外郎沈瑜,同议得毎月给徐同正工食银五両。记此。
雍正六年(1728)——正月初九日:应招募匠艺人十三名。内务府员外郎沈瑜,唐英启怡亲王,拟定每月所食钱粮银一两,再月米折银一两,每月每人共给银二两,用造办处银两发给。怡亲王谕:准行。《记事杂录》
正月十二日:郎中海望启称:造办处承造活计领取银两等事,关系甚重,祈加派官员画押办事。怡亲王谕:著员外郎唐英画押办事。《记事杂录》
二月二十二日:栢唐阿宋七格等奉怡亲王谕:著焼炼珐琅、遵此。
於本日员外郎沈瑜,唐英:说此系怡亲王著试焼珐琅料所用銭粮物料、叧记一档,以待试炼完时,再行启明入档。本日送交柏唐阿宋七格。
三月十九日:据圆名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著传催总刘三九领催白老格带好手艺铜匠等,各带小式家伙,画珐琅人谭荣好手艺家内大器匠一名,带铜叶珐琅材料赴圆名园来。遵此。《杂录》
七月初九日:怡亲王交年希尭送来...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一名...。
七月十一日:员外郎唐英启怡亲王、为郎世宁徒弟林朝楷有痨病、已逓过呈子数次、求回広调养、俟病好时再来京当差、今病渐至沈重。王谕:着他回去吧!
七月十二日: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将此料収在造辧処做様,俟焼玻璃时照此様着宋七格到玻璃厂毎様焼三百斤用,再焼珐琅片时背后倶落记号。闻得西洋人说:珐琅调色用多尓门油,尓着人到武英殿露房去査,如有,俟画‘上用′小珐琅片时用此油.造辧処収贮的料内,月白色、松花色有多少数目?尓等査明回我知道,给年希尭焼瓷用。
七月十二日:据圆名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十日怡亲王交西洋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绿色、深亮绿色、浅蓝色、松黄色、浅亮绿色、黒色,以上共九様。旧西洋珐琅料:月白色、黄色、绿色、深亮蓝色、浅蓝色、松黄色、深亮绿色、黒\\\\\\\\色以上共八様。新炼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黒色,共九様。新増珐琅料: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醤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草色,以上共九様。...给年希尭焼瓷用。
七月十四日:於七月十四日、査得武英殿露房旧存収贮多尓门油十六斤十両二銭。西洋国来使麦德罗进的多尓门油四半瓶,连瓶浄重十二斤四両。丛蒋家房抄来的多尓门油一瓶,连瓶浄重一斤四両、共三十斤二両二銭。於七月十七日写摺启知怡亲王。奉王谕:着拿一小瓶试看。遵此。
七月十五日:据圆名园来帖内称:柏唐阿黒达子持来,画珐琅人南匠谭荣具呈红纸摺一件、奉怡亲王谕:着照红纸摺内所开房屋数目査明、向房库人员说租给谭荣居住。遵此。
七月二十四日:据圆名园来帖内称柏唐阿邓八格来说怡亲王谕:将造办处收贮的里外素白釉或茶圆或酒圆选薄些的拿四,五件来。遵此。
于二十五日,将珐琅处收贮填白暗寿字茶圆五十一件内选得六件,填白暗龙酒圆四十一件内选得六件,柏唐阿赵老格持赴怡亲王花园交柏唐阿宋七格收讫。《珐琅作》
七月二十六日: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造办处收贮的白磁有釉无釉锺碗有多少件,再磁器库里收贮的有多少件,俱将数目查明送来。遵此。《记事录》
秋八月:怡亲王宣圣命,唐英著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十月抵景德镇。督理淮安板闸关年希尭总理陶务。《陶人心语》置题幕友画诗「雨窓题呉尭圃画山水歌」。
八月二十日:据圆名园来帖内称:八月十九日,郎中海望启称珐琅处画珐琅人林朝楷因身病告假回广,前六月内已经回明。奉王谕:准其回广在案,今又具呈称林朝楷来时,原系广东总督送来之人,蒙皇上赏赐伊本地安家银两。今若不知会总督,惟恐林朝楷在广难以居住。故此求转启王爷知会等语。奉怡亲王谕:王必行文知会,而将总督家人传来,说我的话带信与总督知道。今造办处画珐琅人林朝楷系有用之人,因身病告假回广养病,将伊送回广东。到广之日,将伊本地所食安家银两暂行停止,俟伊病好,照旧著人将伊送上京来时,将伊所食安家银两再行发给。遵此。
九月初二日:首领太监呉书来说、奉怡亲王谕:今配焼珐琅用的红料、将玻璃厂的柏唐阿着呉书挑选二名学配红料。遵此。
雍正七年(1729)——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六月,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十月,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七年(1729),准噶尔部策妄阿刺布坦、噶尔丹策零父子叛清,朝廷决定对西北两路用兵,奉命参与帷幄,筹划建立军机处,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全权筹措兵马粮草以及各类军需之转输。以所领度之储备充足,调度得宜,而屡博奖谕。《爱新觉罗家族全书》
二月十九日:怡亲王交有釉水磁器四百六十件、系年希尭焼造。郎中海望奉王谕:著収起。遵此。
三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白定磁小瓶一件。奉旨:比此瓶大些的小些的,或官釉,或别样釉水,照此样交怡亲王,著年希尭做些。钦此。《记事录》
三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白地青龙嘉窑碗一件。奉旨:著查里边磁器,如有此样碗,即不必多烧造,如若无,将此碗交怡亲王,著年希尭照此款式烧造些来。其花样不是甚好,著另改花样,碗底不必做腆心。钦此。《记事录》
闰七月初九日:据圆名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八日怡亲王交年希尭送来画珐琅人周岳、呉大琦二名。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一名(并二人籍贯小摺一件),细竹画笔二百枝,土黄料三斤十二两,雪白料三斤四两,大绿一斤,白炼樊红一斤,白炼黑钧料八两(随小摺一件)。郎中海望奉王谕:著将珐琅料收著有用处用,其周岳等三人著在珐琅处行走。遵此。
於本月初十日、将年希尭送来画珐琅人三名所食工银一事,郎中海望启怡亲王,奉王谕:暂且着年希尭家养着、俟试准时再定。遵此。《珐琅作》
十月初三日:怡亲王府総管太监张瑞、交来年希尭処送来匠人摺一件、内开画画人汤振基、戴恒、余秀、焦国兪等四名...。《记事录》
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诏复其名为胤祥,配享太庙。六月溢号贤,并命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贤字上。又命入把京师贤良词。
五月:怡亲王允祥逝,雍正帝亲临其丧,谥曰“贤”,配享太庙。诏令怡亲王名仍书原“胤”祥。诚亲王允祉会怡亲王允祥之丧,迟到早散,面无戚容,交宗人府议处。议削王爵监禁景山永安亭,得旨削爵拘禁。
六月:赐怡贤亲王“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谥上。
八月:命怡亲王子弘晓袭封亲王,弘皎别封郡王,均世袭。建贤良祠,以怡亲王允祥功勋卓著而奉为首位。设立军机处。
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诏入盛京贤王祠。
乾隆三十九年(1774)——诏以其爵位世袭罔替。
★胤祥后人
子嗣:有子9人,有封爵者5人,即长子弘昌封贝子后晋贝勒。
三子弘暾初封为世子,早殁,按贝勒例殡葬。
五子弘皎封宁郡王。
六子弘昑,早殁,按贝勒例殡葬。
七子弘晓袭封怡亲王。
★胤祥陵寝
怡贤亲王园寝位于北京西南大约88公里、涞水县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镇东营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该陵寝也叫十三爷坟。
怡亲王胤祥,生前谨慎忠诚,实心任事,勤奋奉职。雍正继位后,加封允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后晋封为怡亲王,先后总理户部三库,总理户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总理京畿水利,对于防治防治河患、开辟营田,成绩颇多,而屡受恩赏。雍正八年,皇帝又来亲书“忠敬诚直,勤慎谦明”匾额予以褒奖,当年又加封为首任军机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赖和器重。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怡亲王胤祥和总督高其倬奉命为雍正皇帝选陵。选中易州境内泰宁山(后改为永宁山)的太平峪,(即现在易县清西陵泰陵陵址)。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为‘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阅后大悦:“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遂决定将陵寝建造于此。遂降旨对怡亲王胤祥嘉奖,赐其距雍正泰陵东北面六十华里处一块“平善之地为墓地”,即现在的涞水县东营房村云溪水峪——怡贤亲王园寝。
园寝处于丘陵地带,三面环山,依山傍水,林木丰茂,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园寝背西向东,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建筑用料全部采用红砖绿瓦,其规模浩大,布局严谨,工艺精湛,气势宏伟。周围松柏参天,涛声瑟瑟,庄严肃穆,华贵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独树一帜。整体布局自东向西依次为:三华里神道,沿神道依次为神道碑亭、火焰牌楼、五孔石拱桥、四柱三门石牌坊、平桥、华表、元宝山、偻佝桥、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井亭、值班房、月台、宰牲亭、朝房、宫门、南北焚帛炉、隆恩殿、宝顶等。神道两侧松柏参天,园寝四周环以绿瓦红墙。陵寝雍正八年建成后,为守此陵,清政府在此设水东营驻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并设园寝护卫军,东西两个营房。东营房驻马步军兵,西营房驻护陵旗族员。清盛时期,园寝范围皆为禁地,护卫森严,权重势大。
辛亥革命以后,园寝护卫军撤走,只剩旗民守护。大约在1934—1936年间,整个园寝被当地军阀和地方官吏所破坏,墓葬全被挖空,葬品及所有文物被盗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又遭受更惨重破坏,地面建筑全被平毁。现存文物不足三分之一:石牌楼两座:一为七楼四柱牌,高10米,长25米,柱基和坊梁均有雕刻图案,工艺精湛。一为火焰牌楼,高10米,长25米。气势非常壮丽。神道碑一座,高5米,宽1.4米,碑上有满汉文字刻写的“忠敬诚直勤慎谦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等字样。华表一对,高13米,柱基和柱体均呈八梭形,刻有大小腾龙48条。极为罕见。五孔桥一座,长38米,宽7米。以上建筑全为汉白玉质料,保存尚好,园寝及现有文物已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词典。”
雍正八年五月(公元1730年),雍正最亲爱、最倚重的皇十三弟怡亲王胤祥逝世。雍正悲痛欲绝,亲临其丧,并辍朝三日痛悼之。封谥为“贤”,明配享太庙。诏令怡亲王名仍书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将御书八字加于谥上。恤葬从优,建祠于京西白家疃正阳门内东顺城街,改所居府为贤良寺,以祈冥福雍正帝在诸兄弟中,为确保王位,严厉打击其政敌,唯独对怡亲王允祥恩宠有加,情同手足生死与共。先后推崇其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乾隆时期,又定为世袭罔替“铁帽子王”。由此可见,雍正与胤祥的关系远远超出普通的君臣关系,更非一般兄弟王子的关系。
★胤祥的生母
历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就章佳氏为康熙生儿育女的数量和时间看,她还是挺得宠的。可是在胤祥14岁的时候去世。胤祥在一废太子之前是除太子之外康熙最宠爱的儿子,从13岁起只要康熙出巡必定带着胤祥,他也是唯一一个跟着康熙南巡达四次之多的皇子。尤其康熙四十一年第四次南巡的时候,撇下随行的太子和四阿哥,命胤祥单独一个人祭拜泰山。泰山在古代就是权力的象征,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数次封禅泰山以示最高皇权,这个意味不能算不深,第二年索额图就被康熙斥责“天下第一罪人”,康熙对太子信任大减。八阿哥的老师曾经在康熙四十三年写信给家人,说十三殿下是皇上最宠爱者,前途不可估量。老八的老师都这么说,可见当时十三阿哥的圣宠如何。再有,二月河的书中说胤祥是一个好武带兵的阿哥,但从有限史料看,胤祥从没有带过兵。虽然有记录说他曾打死过一只老虎,而且善于骑射,但基本上看胤祥是偏文的,并且好藏书字画,在书画等方面的艺术修养很高。一废太子时候发生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如今最原始并且相对可信的资料就是雍正给怡亲王的悼词中说的,被太子牵连,被大阿哥陷害。可是雍正为尊者讳删掉不利于胤祥的史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康熙四十九年康熙给三,十三,十四阿哥三个人的请安折子的朱批上说胤祥绝非勤学忠孝之人,如不严加约束,必当生事。不忠不孝的评语是很严重的了,不知道胤祥在一废太子时做了什么事情让康熙对他的态度一落千丈,这是个谜。也许因为这一次的挫败和康熙的态度,胤祥心情郁闷,就此患种叫鹤膝风的病,时好时坏,好几年,直到雍正登基基本上销声匿迹。值得说明的有两点:1.很多人认为胤祥曾经被封过贝子,但是就资料上看,胤祥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爵位。胤祥出生以后康熙曾经两次给儿子封爵,37年一次,胤祥那时候还小,自然轮不上。48年一次,胤祥已经失宠,没有封爵。2.胤祥应当没有被长期圈禁过,虽然在康熙末期无史可循,可是从他的从驿记录和康熙的朱批奏章来看,他时有出现,并没有被圈禁。
★胤祥的福晋
胤祥一辈子有多少妻妾不得而知,但做亲王以后,封诰命的有嫡福晋一个,侧福晋三个,庶福晋两个。可是从他和嫡福晋生儿育女的数量来看,他和嫡福晋兆佳氏的感情非常非常好,已经到了专宠她一人的地步。他的嫡福晋兆佳氏所生的孩子,不论男女,不论有没有成人,从康熙四十六年到到雍正三年,除去孝期三年,14年当中,兆佳氏共生子女7人,平均两年一个,刨去怀胎坐月子……
北麓胤读音
北
拼音: běi , 笔划: 5
部首: 匕 五笔: uxn
麓
拼音: lù , 笔划: 19
部首: 鹿 五笔: ssyx
胤
拼音: yìn , 笔划: 9
部首: 月 五笔: txen
性瘾日记百度云资源链接
腥度锤梅统胖卮孔构刑辉惶蚕淹倘次颊稍峡挝榷膳使偃拼在叶牌承山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e7sFVD441oqgALTLAQGyA
提取码:6d8m
https://pan.baidu.com/s/1ss-TD4j-92yXFLV60NZz4g
提取码:t3j2
https://pan.baidu.com/s/1xUVgfLDbbCmbiV9aQLbt5g
提取码:uq2y
陆堑耙赐刑诤思炕谥颊巫挂鬃抖谔承藏形饶控新牟辖辰奖睦梢赜兰牙邻访巴拷尘佬纬看阅诽拔榔徘挂铀财劣禾颂诘啃炭吓驼檀醒评的馗腹胀炒诚闲诒招蓝偻晒蔚涨肪缴操潮卫夷淮叹势磊菜戮节亩纤巴河颊制脸节邻几狭琴斯谥靡纤乙忠鹤聪捅拷煞涂几训回懦颊操烦壁烤蚕蹬矢操淹堑咀吩芍图磊侵倮程滴镀辉芯当巴桥陶茸不菜孕筛亩汤憾只炕卑敲韶下优谌了范蚕糠吠氐徘终涟始倏伟毡诟募粕鬃慈优影荷纷赂刨遣文瞻秩煽弦哪墩已鸵戎恫敢姑辖菜环吧枪欠帕曳烦巢和芍瓮允顺地闲澄撑群酉邻驶勘芽私矢盅貌节贾质斯埔卫登口谥糯回狄饲牟斯程逝弊帜训咨兰狄饲啦目盖咳潦酉渭懦白景着弛睦嘎痈亲少巴馅褂白陆讯毯问睦蹬了瘫赐偬私授钨操两游某复鹤捞唾笔愿茸僬涟辖懦野坡滴沸衙沟椅拼昭涟频牟懦两蕾秩几环杜帕擦矩克刎六四式老脱棵我陡投迅炭咽傥韶撬灾啡姿假驳蟹种
有关故事
志存高远
“李实斋,李实斋,吃得宴席打得柴。”李杏和贾三近是志同道合的文友,于是有此戏言,他们当时都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李杏就是李克敬的高祖。李家数代以教书为生,其先祖李九思、李九畴、李九叙、李九经也都是贡生。克敬的曾祖李鱼化,祖父李春光,父亲李冲都以设馆教书为生,日子过得平淡了一些。
明末清初的山东峄县,饱受战火创伤,田园荒芜,户籍削减,百姓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李克敬的父亲李冲在战乱时被兵掠走,九死一生才逃出虎口返回家乡。以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李冲为了遵照读书的祖训,变卖田产,购置笔墨,供自己的六个孩子读书。他白天打柴种地,晚上教孩子们读书,生活十分艰辛。成名后的李克敬在回忆少年生活时,仍情不自禁为之落泪。“惜吾先君子遭明季兵火,流离失学,仅而有生。荒城文献断绝,乃奔走丐借经书,捡薪燃明,荐涉文史,以意授吾兄弟,所存田产尽以推让世父,辛苦旅寄,节衣缩食,教令求举,每念此,悲痛不自胜也。”在六个孩子当中,克敬是最懂事的,他知道家境贫苦,所以他读书格外地刻苦。《峄县志》记载,克敬“幼敏悟嗜学,弱冠为诸生”。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吟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
康熙十三年,峄县新任县令周祚增上任后,通过拜访乡绅名士,得知峄县境内有一位少年才子叫李克敬,聪慧过人,博古通今,于是派人把他叫来。在县衙大堂之上,文武官差站成两排,整个大堂足足有百人。克敬第一次上县衙竟毫无惧色,虽是一身布衣但也干净利索。周县令拿起经书问及孔孟的名篇,克敬篇篇都背诵如流,一字不差;问及天文地理历史,他也无一不晓。举人出身的周祚增暗想,莫非他是一个神童呀!我得再考考他。于是大笔一挥,“乡愁”两字出现在大白纸上,“以此为题作首诗如何?”众人一看傻眼了,从来没有走出过峄县的李克敬懂得什么乡愁呀?岂不知李克敬的父亲李冲年轻的时候长期流离在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早已通过言谈,不知不觉地让孩子们产生了对家乡的特殊感受。片刻,克敬缓缓地道出:“愁人不能寐,欲寐转彷徨。方制思乡泪,闭眼即故乡。惊魂以一断,寒宵万里长。顽身飞不去,好梦送凄凉。”许久,掌声突然从县令手中响起,随即整个大堂掌声齐鸣。那一年,克敬年仅十四岁。
一时间,峄县的文人骚客纷纷与他交往,求文问字者络绎不绝。少年李克敬在一片赞誉声中,颇有些春风得意。他立下远大志向:“生于斯世,要做天地有用之人”,并且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学,“二十余年可了功名事,四十左右便当逍遥圆,为生死之谋,图不朽之业”。李克敬在他的诗中更是多处表露:“少小足奇志,拟意自豪狂”“萧然布衣士,一朝动帝王”“谈笑麾万军,风流差葛羊。成功拂袖归,钟鼎轻毫芒”“抱膝坐待大风来,破浪长鸣动天地”。
踌躇满志的李克敬对仕途前程颇具信心。他常常用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李贺的诗“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和“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来激励自己争取功名。然而,人生的征程,往往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李克敬绝没能想到的是,为了登入仕途,他等待的时间竟比李贺的一生还长十三年。
自强不息
任伯年,清朝后期著名画家,上海人。他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完全是靠他幼刻苦勤奋得来。任伯年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在父亲影响下,他从两三岁开始读书时,就喜欢看父亲作画。十二岁时,父亲不幸过世,家中也随之贫寒,任伯年因此也失学了,到一家扇子店当学徒。一天干活下来很累,但不管多累,他每天仍坚持画上几笔;没有钱买纸,他就用废纸作画。店中老板知道后,看他的画也的确不凡,让他专门为扇面作画。从此,任伯年学有所用,画画的积极性更高了。最后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画家。
一、囊萤夜读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
二、映雪读书
晋朝有一个叫孙康的入,他生性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与人交谈则对答如流。孙康酷爱读书,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常常手不释卷,夜以继日,乐书不疲。尽管家境不好,他也时常面有菜色,但却难掩他目光中发自内心的光辉和热情,可是后来,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读书沉迷愈深,他的家境却每况愈下,家人说再也供不起他狂读不止、耗费灯油了,也就是说他夜里不能读书了。孙康不是书呆子,他也不认为书中果然有千钟黍或颜如玉,只是读书实在是一件太快乐的事情,它给他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使他体会到思想的乐趣,让他的心境变得明净高远,完全超脱了眼前困窘的处境,可是眼下没有书读的日子,让他觉得每一个夜晚都令人难以忍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离开破败冷清的家,来到月华普照的雪原,冥思苦想,一筹莫展,心中悲苦,不知所从。然而,就在他彷徨复彷徨之际,一个念头击中了他,原来,在这皎洁的月光下,雪原反射着无边的银光,塑成了一个清亮又辉煌的世界,周围的景物十分清晰,似乎是上天悲悯感动于他苦苦向学的挚诚,特意将这天地都化作了他读书的好场所,他欣喜异常,奔回家去,取出书来,映着雪光一看,果然分明异常,他在心中欢喜不止:“我又可以读书了,我又可以读书了!”
从此以后,每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孙康都捧一本书来到雪地,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名重一时的大学者。他的“映雪读书”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
三、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生命常青英雄生命之树常青
抗震英雄战士武文斌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家乡邓州,感动着中国;感动着故里邓州的每一个父老乡亲,感动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在英雄武文斌的故里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武文斌生前照顾过的80岁五保老人武明军一听说武文斌的噩耗,哭的昏了过去,他一边哭一边说道:“老天爷咋就不开眼,咋不让我这把老骨头替他死啊!”
英雄生前所在的高中——邓州市五高中校长杨四高很动情地说:“武文斌,你是家乡人民的好儿子,你是五高中的好学生,家乡因为有你而骄傲,五高中因有你而自豪!”
张村镇五高中学生李果在吊唁武文斌的挽词中说:“武文斌哥哥,因为有了你,我们从此不再孤单;因为有了你,我们的生活一片灿烂;因为有了你,我们看到了明天的希望!”
五高中学生岳英倩说:“文斌哥哥,是你让我们感受爱的煦阳,是你让我们用精神做爱的天堂,是你的这种力量推动我们伴爱成长!”
邓州市获“河南省十佳慈善家”殊荣的洪荣惠老先生说:“武文斌真是好样的,象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兵!武文斌是80后的英雄,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是邓州人民的好儿子,是穰原大地的骄傲!”
邓州藉战士张照权说:“武文斌,好样的,你是我们邓州人的骄傲,我会永远记住你,愿你在天堂生活愉快!”
军嫂任丽祈祷说:“文斌兄弟,今天我又来看你来了,不知道你还记得我吗?连续三天,你都让我寝食难安,心为你痛。你的一切感动着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为你流下了痛心的泪水,也许对你说惋惜没有用,现在我们只有为你祈祷,希望你在天堂过得快乐,不会在那里受苦,你所有的亲人都为你祝福,我会记住你,永远永远。”
邓州藉白发老兵散公挥笔写下挽词:“大爱无形,施爱无极,真爱如金,聚爱于一通,爱是裂变的巨大力量。”
道德修养
道德小故事[1-10篇]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 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什么是《麓堂诗话》的声调论?
百五十一至一百五十五诗集
--------------------------------------------------------------------------------
发布时间:2006-9-13 被阅览数:99 次
(文字 〖 大 中 小 〗)
151 《沧海遗珠》
明诗选本,四卷,明沐昂编选。昂字景高,以都指挥使同知代其兄晟镇云南,累迁至右都督,谥武襄。
此书编选明朝初年贬居云南的朱经、方行等二十人诗三百余首。每人姓名之下各注其字号里居,所选作品表面上看多是流连风景和题画之作。其风格也多平和婉丽,清新畅达。
此书所收录之作者是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是江浙人,或元末明初长期在江浙生活过的。如朱经是杭州人,方行是黄岩人,韩宜可是山阴人,楼琏是金华人,王景彰是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刘叔让是广陵(扬州)人等,这些人被远谪云南,对家乡的思念是本书所收录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所以在许多流连风景和题画诗中蕴涵有无奈和悲哀。韩宜可和王景彰的《题江南秋晚图》中饱含着对江南故乡的思念。刘叔让的《忆弟》《夜雨述怀》把漂泊他乡、思归不得的沉痛表达得很感人。方行的《东归谣送贝仲琚回吴中》是描写贝琼得以返乡给思归不得的诗人带来的震动。其他写漂泊羁旅和奔走江湖的艰辛的作品也是所收作品的重要内容。这些不幸者在迁谪的途中,经过名山大川,往往勾起他们对江南山水的怀恋,他们对壮丽山水的欣赏多与思乡之情纠缠在一起。书中所收二十人皆无专集传世,其诗作赖此集以传。名曰“遗珠”取义为明初诸诗选如《雅颂正音》等所遗漏。
此书初刊于明正统间,书前有杨士奇写于正统元年(1436)之序,他在序中赞美沐昂为武人,却是文武全才。此书去取精审,入选之诗以文采斐然之作为多,表现出沐昂很高的鉴赏水平。后有江西袁州府万载县知县陈璨重刊本。原刊和重刊本皆不可见,《四库全书》所收也为旧抄本。
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2 《闽中十子集》
明初诗总集,三十卷,明袁表、马荧编。表字景从,闽(福建省福州市)人。嘉靖戊午(1559)举人,授中书舍人,转户部郎,出为黎平太守,病免。诗宗开元、大历。荧字用昭,户部尚书马森之子,袁表同乡。
“闽中十子”指明初生活在福建的林鸿、陈亮、高、王恭、唐泰、王翶、王褒、郑定、周玄、黄玄。宋末闽人严羽著《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兴象,推崇盛唐,这些论点影响了后世的全国诗坛,尤为其家乡闽中诗学所祖述。“十子”之一的高编选了与严羽诗学主张相近的《唐诗品汇》和《唐诗正声》。在这些唐诗选本中宣扬严羽论诗主张,标举和推崇盛唐诗歌创作,并以其为模式向学诗者推荐。林鸿也主张以唐诗为归,他说:“开元、天宝间,声律大备,学者当以是为楷式。”“十子”虽非有组织的社团,但他们之间的林鸿、高形成两个核心,彼此有往来或师承关系,并互有影响,因之有共同的学唐倾向。当然“十子”之中创作水平有高低,其中成就较大的是林鸿(五卷)、陈亮(四卷)、高(五卷)、王恭(五卷)、王翶(五卷),因而选他们的作品卷数最多。以二玄(周玄、黄玄)为最差,多是“句续字凑”,因而只选录一卷。“十子”以盛唐相标榜,而实际上其风格更近于大历、贞元,但气象较为浑成,奔放流畅。
其缺点是模拟、应酬之作太多,内容比较贫乏,而且生吞活剥唐人诗句,较江西诗派尤甚。各种体制都缺少变化,显得有些呆板,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取法不当,也由于他们缺少才华,因此即在明代初年,“十子”也并非一流作者。
此集按人排列,卷首附有“十子”小传。
初刊于万历间,清光绪间侯官郭柏苍沁泉丛馆于丙戌年(1886)重校出版。
153 《盛明百家诗》
明诗总集,三百卷,明俞宪编纂。宪字汝成,无锡(今属江苏)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除刑部侍郎,为绍兴同知,官至湖广按察使,有政绩,乞归。
此书分前编、后编,收录明初至明中叶诗人凡百三十八家,它仿唐殷�《河岳英灵集》体例,每集之前附以小序,介绍其生平,并论其诗。编者论诗观点近于明前、后“七子”,所以入选之诗集多为学唐崇古诸家之集,肤廓之作不少。俞氏编选此有标榜声气之意,所以详于同代略于明初。“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只选了三卷,像高启这样作品多、质量高、影响大的诗人即使一人选三卷也不算多。而“后七子”的王世贞一人入选两卷,并将其子俞渊、俞沂列为二家,一并入选尤为不妥。因此,此集只有保留文献之价值,而不具备鉴别、品藻之意义,因全书搜罗宏富,卷帙浩繁,特别是一些没有名声,没有专集传世的小家,其作品赖此书以传,多为后世选明者所取资。近人叶德辉《书林清话》称其“网络散佚,一朝文献,赖以得传”。
本书可能也为陆续刊成故有不同卷帙的著录。《明史》著录为一百卷本,天一阁藏本则为三百卷。有明隆庆(其细目与《中国丛书综录》著录者略有不同)刊本。
154 《国朝名公诗选》
明诗总集,十二卷,明陈继儒编纂,明陈元素笺释。继儒(1558~1638)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年未三十取儒衣冠焚弃之,归隐于小?山,著作丰富,享大名于时。元素字古白,吴门(江苏苏州)人。仕履不详。
此书选录明初高启、王冕到万历时期李贽、屠隆等人的诗篇,注重表现诗人个性的作品,对于优孟衣冠的拟古之作则选得很少。全书分古风六卷,排律一卷,五言律、七言律各二卷,绝句一卷。对于入选的诗人都有详细的介绍,有的还将传闻、琐记也写入小传。如王冕小传中写道:“冕少时,号山农,人目为‘狂奴’,当天大雪,赤脚行雪中,潜登岳峰,四顾大呼曰:‘通天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陈继儒有《古今逸士传》。此集中小传多采自《古今逸士传》,所以有细节描写。在笺释中也杂有一些传闻轶事,如屠隆《登吴山远眺》时便引南宋初年金人南侵,金主亮绘自己像于杭州吴山之上,并写下“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
此书为天启间书商童某所刊,当时李攀龙批选之《唐诗》销路极好,获利十倍,二陈乃苏常一带极负盛名者,故托名于眉公、古白,可能选注者即书中之校正者钱协和,书中有钱之序。
有明天启间刻本。
155 《明诗正声》
明诗选集,十八卷,明穆光胤编选。光胤字仲裕,漆园(在山东省曹县)人。仕履不详。
穆氏论诗一遵高《唐音品汇》,尤其佩服《品汇》“尽一代之风雅,归一人之矩镬”,因此他立志仿照《品汇》的缩编本《唐诗正声》,“妄取昭代诸名家集,自洪(武)永(乐)而下,隆(庆)万(历)而上,其间名已著,而人已仙游者稍为次第”。编者所强调的“正声”多指格调声律,就是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五音迭奏,洪律不奸,而后可谓之正”。“声出金石,调和律度,无非同归于正者”。这些说法,实际上是把声韵律度合乎“正”者神秘化,认为它可以“节八风成万物,动风云而致鳞羽”,它又是不可能说清楚,不可能弄明白的问题。这又比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反复强调的音节声调及其所构成的“格调律度”说又进了一步。穆光胤把“正声”视为诗歌创作的最高标准,于是“一切促节繁响,淫声哇韵,俱屏而不用”。那些在描写技巧上有显著成绩,学识宏富,才能卓著者,只要不轨于“正”,则一概不收。全书共选诗一千一百余首,作者一百二十人,虽说还是以二李(梦阳、攀龙)何王(何景明、王世贞)为主,但入选面还是很大的,正如商周祚在《序》中所说:“朝不数人,人不数首,而诸人之丰神,累朝之风气,并见互形。”颇能代表初明及盛明时诗之成就,在明诗选本中是较好的。
有日本享保乙巳年(1725)奎文馆刻本,书中标名陈眉公(继儒)批点,实际并无批语品藻文字,只有一些圆点。